中国河流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严重破坏——《中国江河的“最后”报告》在京发布

2021-01-29

环保组织称水电开发公众参与形式大于内容
中国河流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严重破坏

法制网北京12月24日讯 记者 郄建荣 由十多家环保组织用近一年时间完成的《中国江河的“最后”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今天在京发布。报告称,中国河流的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严重破坏。环保组织建议,水利部应该尽快开展有关七个流域规划的公众信息分享和介绍。

  由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绿家园志愿者等十多家环保组织发布的报告称,中国河流的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严重破坏,水坝建设改变了河流天然的流水生境,直接导致了珍稀鱼类的减少和灭绝。“洞庭湖、鄱阳湖的干旱就是鲜活的案例。”报告说,梯级大坝的累计影响,使生物灭绝,有河无流,最终会影响到食物链最上游的人类。不仅如此,水电站的生态补救措施也形同虚设,金沙江水洛河的开发以及小南海电站的上马说明了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侵犯,不仅仅是水电站的消极影响,也是无序决策,有法不依的结果。

  报告透露,在全球范围内,水坝是对河流生态系统带来最大改变的因素。“世界上一共有45000多个大坝,而中国所占的比例最大,超过了22000个。”报告认为,这些水坝合在一起,使世界上60%的大型流域变的支离破碎;国家自然保护区频频为水电让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

  环保组织建议,应建立有利于公众参与和公开讨论江河问题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文化。“摒弃戴帽子贴标签的对话方式。”报告提出,谦虚谨慎的对待水电发展,江河流域的综合规划及制度必须确保江河健康和公共参与。“我们建议水利部应该尽快开展有关七个流域规划的公众信息分享和介绍,同时,补充进行规划环评的工作。”环保组织建议,在此过程中,补充规划在河流生态红线方面的新内容。

  作为报告的发布人李波表示,环保组织呼吁水利部、发改委和环保部出台公众参与在江河治理和生态恢复方面的具体参与细则和程序。

  李波说,自从《环评法》和《公众参与条例》实施以来,水电开发依照法律和条例应该召开的专家咨询会、公共听证会等。但是,事实上不仅召开次数非常有限,而且每次公众参与的渠道和机会总是形式大于内容。李波表示,针对河流水电开发的问题,尽管时常存在大量有争议的情况,但是至今没有召开过一次公共听证会。

  环保组织希望,水电项目的决策开辟更多的公众参与机会和渠道,建设单位应该主动公开水电项目的环评报告全本,江河流域综合规划文本,专家评审会的人员名单、联系方式和他们的开会记录。同时,对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性信息也应做出更有利于公众参与的解。

  报告建议,废除“三通一平”先于主体工程的开工审批规定,杜绝未批先建现象。环保组织呼吁,杜绝拆分项目、未批先建的水电行业惯例,废除一些政策优惠,如《关于加强水电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等。

  报告提出,加快河流保护专项立法,“参照国外河流保护的法律制度,立法保护正在迅速消失的自然生态河流和河段;同时对大量已建大坝在其生命周期内的累积性生态影响实施研究和监督,为大坝与河流的动态变化提供重要的科研、政策和管理依据。”报告说,监督管理部门有责任定期检查和报告河流状态。

 

最后,我们要发出两项特别的呼吁:

1:考虑到小南海水电站对侵犯江河生态红线的示坏作用,我们呼吁撤销小南海电站项目。同时,恳请国务院撤销环保部最后一次2011年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保护区的修边决定,以保证长江上游的保护区生态红线不再面临新的电站建设的威胁。

2:暂时搁置怒江五个梯级的开发计划,寻求已建电站中增加发电出力的潜力,同时帮助怒江峡谷的人民寻求与自然与文化更加协调发展的新出路。出台新的河流保护法规,赋予原生态自由流淌的河流和河段新的价值。给中华民族世代继承和享受的河流自然遗产留有余地。

 

 

报告下载链接:

 

中国江河的“最后”报告——中国民间组织对国内水电开发的思考及“十三五”规划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