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自行车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星期五, 12 5月 2017 16:27
《城市公共自行车调研报告》对国内三个城市和英国伦敦的公共自行车服务进行了调研,分析各城市发展公共自行车的方式,剖析问题,寻找对策。
公共自行车,城市通勤的革新
作为曾经的自行车大国,中国拥抱汽车的速度令人眩目。IBM在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在全球“最差交通”城市排名中名列第三。武汉市截止到2011年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120万辆,机动车停车位却只有45万个,二者的比例是3∶1。在杭州,1997—2007年的10年间,居民自行车出行比例从60%下降至33.5%。
当交通问题日渐困扰中国城市时,中国人才不无感喟地发现:自行车正在欧洲引领交通方式的革新之路,并且带来对生活方式的反思和回归。2005年法国里昂首次以政府的名义设置200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开创了城市公共自行车的风潮,并在欧美盛行,此后,公共自行车开始为国人所重视。
根据常州永安公共自行车系统有限公司经理孙继胜统计,目前中国已经有61个城市用上了公共自行车。自2008年西湖之滨出现了租赁自行车,中 国城市公共自行车体系已在不同地域的大小数十个城市蔓延铺开。不同城市选择了各自的发展道路构建公共自行车系统(PBS),《报告》选择了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三个城市,即:北京、武汉与杭州进行调研。
三城试水,经验挑战各不同
《报告》认为:城市公共自行车的发展,政府责任乃动力之源。在政府大力破冰、持续支持、将公共自行车纳入公共品建设视野的城市,无论是鼓励企业竞争参与,还是与骨干企业重点合作,往往呈现出相对平稳、可持续的趋势。前者以武汉引以为傲的“政府主导,企业经营”模式为例,后者则以“政府包办”的杭州模式为典型。
“武汉模式”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公共自行车从最初的12个试点站点、1000辆,发展到了1318个站点、近9万辆自行车。这与其说公租自行车在武汉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不如说是城市府和企业之间踏出了谋求积极互动的关键一步。而“杭州模式”在政府资金、用地、自行车路权的支持下,2011年杭州的公共自行车租用量达到8718.19万人次,日均租用量突破23万人次。2012年5月4日,租用量再创新高,达到36.55万人次,最终使其成为全球最大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车项目之一。
联系上述两个城市的尝试,再反观一开始就希望让市场来担当主要职能的北京,人们已经看到:企业疲敝甚至难以为继。正如能源基金会可持续城市项目专家王志高说:“公共自行车体系是一个公益性的工程,政府应当承担其中大部分的责任。”纵然奥运期间,公共自行车租赁公司借着奥运的环保宣传,经历了短暂的黄金时代。然而,就像空气质量的回落一样,奥运的风一过,北京市政府并没有趁热打铁进一步支持推进公共自行车体系的改进和扩大, 其结果是惨痛的:多家自行车租赁公司巨亏而终。2012年6月16日,北京市政府在经历了漫长的观望后,开始主导试点公共自行车。接下来城市管理者要面对的,是来自公关自行车自身运营体系的建立以及自行车行车环境、城市居民接受程度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伦敦模式,凸显政府规划之重要
同济大学教授潘海啸认为:“公共自行车体系能否顺利建好,最关键的因素是政府是否在整体的城市规划中考虑到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报告》所调研的国外城市——伦敦的发展经验,正说明了这一点。
今年,在奥运效应和“自行车大游行”的双重作用下,自行车出行和骑车安全迅速成为伦敦政治议程中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并且成为市长选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跟大量正在重新跨上自行车的中国城市相比,伦敦已经走过了自行车复兴的初期阶段,开始面临更深入的挑战。道路的安全和便利、综 合保障、经济核算,无不成为承载争议的问题。它让我们看到:单纯投放和增加公共自行车的覆盖,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城市交通必然是一个有机的网络,必然需要一整套相互呼应、相互匹配的系统方案。
亚洲城市清洁空气行动中心中国区总监彭艳致力于交通行业节能减排与宜居城市的研究,她认为,推动公共自行车发展有利于城市走向宜居,低碳。“现阶段发展公共交通已经成为各界共识,只是我们应当分析各城市推动公共交通的障碍在哪里,政府、企业各方如何清除这些障碍。分析时有必要将公共交通和空气质量联系起来,因为每一条路的规划,公共交通配套设施的改善都对低排放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纵观《城市公共自行车调研报告》中最具代表性的运作模式,不难发现:政府责任首当其冲,无可推卸。管理者需要关注的不仅是体系本身,更有自行车行车的恶劣环境,如:尾气污染、机动车抢占道路、自行车道设计不合理等问题,以及如何提高人们对自行车这种被视为“寒酸”的出行方式的认可。自行车,将不断挑战城市的智慧!